
神戶夜空..
微風, 冷月, 星如雨的彼岸煙花
人道是傷春悲秋不長進..
卻是日本的夏夜,
這荒城之月,
反而少有地勾起我年來種種.
回到香港, 是另一個人間世..
BC 的奇斯洛夫斯基”十年祭”, 是對大師的最後敬意。
那一年電視上放映的”兩生花”, 至今記憶已淡, 大師光影褢的留情, 動人音樂與細膩鏡頭交接得絲絲入扣, 若即若離卻又如和煦春日, 沁人心脾。
今次看了”藍白紅”三部曲, 也是奇斯洛夫斯基的最後遺作。
藍白紅是法國國旗的三色, 奇斯洛夫斯基卻從人文角度看藍白紅箇中真意。
有幾幕教人回味再三:
藍 – Juliet Binoche 在偌大的藍色游泳池顯然擺脫不了丈夫逝世的陰影。
白 – Julie Delpy 最後教人仿然大悟的手勢
紅 – Irene Jacob 的紅色海報。
以及詩意的結局。
**得知奇斯洛夫斯基的靈感是來自辛波斯卡的有名小詩:
他們彼此深信
是瞬間拼發的熱情 讓他們相遇
這樣的確定是美麗的
但變幻無常更為美麗
他們素未謀面
所以他們確定彼此並無任何瓜葛
但是自街道 樓梯 大堂 傳來的話語
他們也許擦肩而過 一百萬次了吧
我想問他們是否記得 在旋轉門面對面的那一剎
或是在人群中喃喃道出的 對不起
或是在電話的另一端道出的 打錯了
但是 我早知道答案
是的 他們並不記得
他們會很訝異 原來緣分已經戲弄他們多年
時機尚未成熟 變成他們的命運
緣分將他們推近 驅離 阻擋他們的去路
忍住笑聲 然後閃到一旁
Le French May!
順道和仕遊學法國的朋友S打了一聲招呼:
"Comment Ca Va?"
"Ca Va, et toi?"
"Tres Bien, Merci"
不知法蘭西的五月天是什麼様子?
書本中, 電影中的法國, 會否和真實體驗的法國有所出入呢??
"法國五月",
一如以往, 節目內容豐富: 歌劇, 音樂, 電影, 展覽, 美食
看了伊莎貝.雨蓓的舊照片, 想起碧姬芭鐸, 珍摩露, 以及眼前"Da Vinci Code" 的Audrey Tautou..法國女星的魅力為何長盛不衰...?
在Broadway Kubrick 呷一口Mocha, 拜讀了<<小王子>>, 看沙特, 西蒙波娃....
約定朋友看Bizet的"卡門", 血鴨太貴了,,Delifrance 算了吧...
拿起塵封已久的法文入門書..
我決要用最短的時間, 感受最多的法國情懷!!
一個月咁多啦!